走專業化、個性化、正規化的志愿服務之路
——福建龍溪軸承(集團)股份有限公司志愿服務創新案例
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《決定》指出,以相互關愛、服務社會為主題,深入開展城鄉社會志愿服務活動,建立與政府服務、市場服務相銜接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,是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。近年來,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,人們對專業化、個性化社區服務的渴望日趨強烈。為此,福建龍溪軸承(集團)股份有限公司依托自身實力,多管齊下拓展社區服務類型,完善社區服務方式,提高社區服務質量,走出了一條專業化、個性化、正規化的志愿服務之路,有力地滿足了社區居民日益豐富的服務需求。我們的主要做法和經驗是:
一、弘揚志愿精神,建設一支結構合理、素質優良的社區志愿者隊伍
所謂志愿服務,就是通過自愿且不圖物質報酬的方式參與社會生活、促進社會進步、推動人類發展的社會事業。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2001國際志愿者年啟動儀式上指出,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務、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。志愿服務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,志愿者強烈的志愿意識、過硬的服務技能對全方位提升社區服務水平至關重要。
自2010年以來,我們大力弘揚“奉獻、友愛、互助、進步”的志愿精神,廣泛發動員工參與,加速建立一支結構合理、素質優良的社區志愿者隊伍。至今為止,龍舟志愿服務隊伍人數已經擴展到1151人。在隊伍建設過程中,我們十分注重根據每一個志愿者的意愿、專長、個性安排志愿服務項目和服務方式,堅決不讓志愿者“隨大流”盲目選擇,確保每一個志愿者能夠充分發揮專長和個性優勢,將志愿服務做好。經過嚴格篩選,我們組建了一支涵蓋各種專業人才的“百人志愿服務隊”,其中本科以上學歷、大專學歷、中專學歷、技術工人比例為3﹕2﹕2﹕3,為高水平開展社區志愿服務奠定了堅實的人力基礎。
二、強化培訓教育,促進社區志愿服務向專業化、正規化方向發展
百人志愿服務隊組建后,我們把社區志愿者初次培訓、階段培訓和臨時培訓結合起來,并對培訓次數、培訓時間進行合理的硬性規定,邀請相關專業人士擔任志愿者培訓導師,系統開展了社區志愿者基本概念、志愿者活動發展情況、志愿服務宗旨、發展目標、信念、志愿服務的有關規定、管理制度、相關道德法規等基礎知識培訓以及志愿者文化理念、人際交往能力、專業服務技能等專業培訓,有效地提高了社區志愿者綜合素質,促進社區志愿服務向專業化、正規化方向發展。
三、健全服務制度,打造個性化的志愿服務項目
我們堅持“社區所需、志愿者所能”的原則,根據社區實際需求將百人志愿服務隊分設為應急任務、義診護理、支學助教、防火防洪、無償獻血、群眾文體、公益活動等若干服務小組,完善志愿服務承諾制度,明確服務內容、時間和各方的權利、義務,打造一批個性化的志愿服務項目,擴大志愿服務覆蓋面與受益面。如積極開展“六進社區”活動,即科技進社區、文體進社區、衛生進社區、法律進社區、教育進社區、公益進社
區等活動。科技進社區,即發揮志愿者隊伍中科技人員的技術優勢,利用節假日到社區開展家電維修、普及科普知識、宣揚科學生活等活動以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;文體進社區,即發揮志愿者隊伍中文體骨干的特長優勢,利用社區休閑、文體場所,經常組織群眾性文體活動如廣場舞、游園運動、文藝晚會等以活躍社區文化生活;衛生進社區,即發揮志愿者隊伍中醫務工作者的專業優勢,經常開展醫學衛生健康常識宣傳、義診體檢、健康咨詢等活動以提高社區居民健康水平;法律進社區,即發揮志愿者隊伍中法學人才的資源優勢,大力開展普法宣傳、禁毒宣傳、法制講座、法律咨詢等多活動,引導社區居民增強遵紀守法意識、安全防范意識、禁毒意識,自覺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;教育進社區,即發揮志愿者隊伍中有志教育者的智力優勢,積極開展“愛心幫扶一對一”活動,為社區居民在學子女提供義務補習、義務教育等活動,幫助社區居民在學子女激發學習熱情、提高學習成績;公益進社區,即發揮志愿者隊伍的整體優勢,組織開展無償獻血、慈善一日捐、支學助教等公益活動,以弘揚愛心無界、傳播文明風尚。
通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,使中華民族守望相助、扶危濟困、助人為樂和見義勇為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承下來并發揚光大,在這種精神的推動下,社區建設得到了優化,社區人際關系得到了改善,社區社會風氣得到了凈化,社區居民素質得到了提高,有效地體現了社會關懷,推進了社區精神文明建設!